手淘拍立淘流量重要吗 手淘拍立淘是什么来源

35白皮书 2023-02-22

手淘的两个摄像头识别入口——「扫一扫」和「拍立淘」很多小伙伴大概都使用过吧?这两个属于强调智能体感、自带神秘色彩的技术流派产品如今都已跨入千万用户俱乐部的行列。

实际上许多较大的平台型APP 上都能见到扫一扫的身影而通过「以图搜图」帮助用户找到相似同款商品的「拍立淘」则从诞生开始就打上了电商平台的特殊印记。

作为设计师又该如何在两个技术为王的产品中推进体验升级的设计与落地?本文就将为大家一一道来。

△ 手淘首页的两个摄像头智能入口

机遇和挑战的博弈

扫一扫和拍立淘在近期都经历了一次较为彻底的体验升级这次升级恰逢应用场景拓宽、产品转型以及技术提升的关键节点既得益于产品快速扩张时期的试错积累又需要系统解决智能感不足、新旧场景交替等棘手问题。

△ 扫一扫和拍立淘改版前后对比

1. 用户诉求不同了

首要的一个变化是产品的服务对象不再只是 C端的普通用户也包含了行业运营、品牌商、零售商和内外合作方。从满足用户识别二维码、寻找相似同款商品的基础诉求到尝试激发用户参与互动的扩展诉求发现性变得尤为重要。

2. 技术是的吗?

识别精准度依赖于算法优化而图像算法的核心是视觉相似性通过不断训练可以获得持续提升但时至今日仍需面临识别结果不是用户想要的窘境。

△ 视觉相似性高不代表识别结果符合预期

究其根本用户并不在意图像的相似而是需要找到图片背后对应的商品或物品这两者永远存在一个无法自动连接的间隙而我们需要不断探寻缩短这个间隙的可行性方案。

△ 机会点洞察

3. 机会点洞察到设计策略成型

从用户、技术、商业三个维度我们梳理了可切入的机会点:智能感塑造无法单纯依赖图像识别技术的提升;现有产品框架无法承载新场景和发现性诉求的扩展。

围绕切入点结合设计思考进行进一步的推演从而得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基于摄像头识别特性打造多元场景体验突显智能体感;定制统一分层框架支撑新旧场景更迭和沉淀。

△ 设计策略推导

智能识别的新尝试

的智能识别体验应如同科幻电影一般对准想要识别的目标无需多余操作就能立即获得预期结果。但理想和现实无法一步转换到位因此在实际项目推动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场景分级策略实现智能感的逐步升级。

1. 打通不同识别方式的应用场景

识别方式和应用场景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基友用户不知道什么场景用「扫描识别」什么场景又该用「拍照识别」识别花草和识别普通商品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尝试重新梳理了两者的匹配关系将识别方式的场景边界逐渐模糊化让一种识别方式尽可能兼容多种场景。

△ 扫描和拍照两种识别方式的场景逐步打通

2. 找到场景划分的金字塔规则

我们将分散的应用场景聚拢成了2大类:确定性的精准场景和非确定性的通用场景(泛场景)。

如下图的金字塔分布所示塔尖部分属于少量的精准场景率先提供实时、自动、准确的智能识别服务。

△ 场景分级的识别体验示例

基底的通用场景则适用范围广可以通过设计实时识别标签引导用户手动确认目标物通过大量训练逐步向塔尖体验靠拢。

△ 通过微动效体现动态识别

「识别不准」怎么办?

「识别不准」无论对用户还是对产品设计师而言都是最头疼的问题。结合后台日志和上传图片比对我们发现除算法模型精准度因素外误操作问题也会影响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拍摄主体模糊、摄像头距离过远或过近、视角受到遮档、多个识别目标……分分钟带着用户掉入识别不准的神坑。更理想的情况下需要经历「镜头识别目标→得到不良结果→返回调整取图或重新识别」等多步反复才可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为降低误操作诱发非精准结果的出现概率我们采用了实时动态辅助的方案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搜索质量。在识别过程中后台通过客户端模型做置信度打分前台关联分值通过镜头提示来引导用户操作为整个识别体验过程保驾护航。

△ 辅助用户正向操作降低识别不准概率

△ 多个目标物的识别引导过程

创造新场景的体验环境

随着扫一扫和拍立淘的产品体验升级应用场景也由淘宝优势的商品类目进一步扩展到了汽车、花草、宠物等新领域。作为设计师不仅需要吸引用户注意场景的更新还要帮助用户快速上手进行体验。

通过以往的实践发现简单的引导提示容易被用户忽略即使受到吸引也会由于缺乏体验的环境而放弃尝试。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将功能引导和实际使用串联起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体验式教育」起到上新提示和直接体验试用的双重作用。

△ 新场景的体验式教育

框架统一升级路漫漫

扫一扫和拍立淘是两个入口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功能模式但同一模式下的识别体验又不一致用户认知与产品迭代成本都很高。

受用户固有心智和产品流量双重因素制约两个入口合并具有长期不确定性。因此统一产品内部体验成为更可行的改造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未来彻底融合做足铺垫。

1. 定义新的框架结构

新框架从横纵两个方向进行了结构分层横向支撑不同模式的差异化体验满足基础识别诉求;纵向控制同一模式内的识别和互动分区激发潜在的发现性诉求。

△ 新框架的分层结构

2. 功能模式横向延展

功能模式可按照识别方式、互动技术、应用场景做不同维度的组合或拆分。

△ 实际应用的三种模式:AR、扫描、拍照

3. 识别与互动纵向分区

识别区用于不同场景识别的直接体验互动区承载场景上新、品牌活动、黑科技玩法的推荐和引导两者从纵向进行分离。根据场景要求可以动态调配两个区域比例和互动区坑位数量。

△ 识别与互动区域比例调配

△ 互动区坑位数量和氛围调配

写在最后

如果把平台比作一座宝藏设计、产品、技术都在从不同角度去挖掘这座宝藏在相同位置挖掘久了难免会产生「好像没什么可以再挖」的错觉又可能感叹挖出的东西不够有完整价值。此时不妨转换下角度蒙尘的原石可能就在原地等候有心人的发现经过仔细打磨最后仍有机会串联成珍宝。

扫一扫和拍立淘早已度过初创时期设计师需要在产品成熟进程中不断挖掘体验进化的新机会。智能互动是个很有趣的研究课题以上分享的体验升级是感知层强化和框架层改造的初步尝试后续会结合细分场景差异化设计和互动玩法做更多探索。